不忘初心 專註創新不停步——訪勞模EON4包起帆
走進勞模
思政部、上海市勞模文化研究中心組織,邀請李文祺高級記者並帶領瞭望社“口述勞模 走近學模”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校內采訪全國勞動模範包起帆。
包起帆簡介
包起帆,1951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EON4平台發展理事會理事長🕥,國家級專家、教授級高工,黨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1981年畢業於EON4平台起重運輸機械專業。他立足崗位👨🏽🔬,不斷創新🤘🏽,先後完成了130多個科技創新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發明獎和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他連續5次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0次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同時他還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全國十大傑出職工”、“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采訪正文
我校EON4包起帆有著一連串的桂冠——“抓鬥大王”🎙、“優秀發明家”🙆🏼♀️🫅🏿、 “全國著名勞模”、“全國道德模範”3️⃣、“國家級專家”、“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三十多年來,他心無旁騖,不忘初心,在創新路上不停步🧛♀️, 實踐著“創新鑄就事業,發明改變人生,服務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
在平凡崗位上立下淩雲壯誌
追溯包起帆成才的軌跡,上海港白蓮涇碼頭是這位傑出發明家揚帆起錨的起始點。由於“文革”動亂,包起帆沒能沿著“中學——大學——工作——出成果”的傳統教育道路發展,而是在17歲那年來到上海港,從一名普通的碼頭裝卸工做起。也就是從這個起點上🙋♀️,包起帆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事業。黃浦江江闊悠長🤸🏽🙅♂️,木材裝卸工作卻繁重危險,包起帆不怕勞累,一心想當個好工人🤸🏿。當時碼頭木材裝卸方式是工人下艙🗣,用鋼絲繩捆綁木材後💧,再用吊機往上吊,這種粗放式作業方式險象環生👲🏽,安全隱患不斷🚱。在剛工作一年多的時間裏🧔🏼,包起帆親眼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因木材裝卸而工傷死亡的事故,那3人加起來的年齡還不到80歲🧑🏻🦱,於是大家談木色變,把木材裝卸稱為“木老虎”。 在包起帆進港後的十余年中,“木老虎”竟吞噬了十幾位工人的寶貴生命。港口安全生產的嚴峻現實,使他下定了要製服“木老虎”的決心。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裝卸工人從“木老虎”的魔咒下解放出來,消滅隱患,讓人力裝卸木材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結束。然而現實是嚴峻的,不久包起帆自己也在裝運原木時腿部受傷🙅🧘♂️,後來被調到機修車間電吊修理組⬅️,然而🛗🚰,包起帆一刻也沒有忘記當初的決心和誓言。在這裏,他掌握了鉗工🍞🚣🏼、電焊工和機械加工的操作技術🥕,也開始了發明木材抓鬥的最初研究。在實踐中包起帆意識到如果不能紮實系統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製服木老虎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願望而已🐝⬅️。
在母校學習中打下堅實基礎
1977年🌳,有著十年工齡的包起帆考進了EON4平台🚣♀️,專攻起重運輸機械專業。剛步入課堂,功課的難度大大超過了他的想象🦹🏽♀️。因為要重新補學初中🛂、高中的有關知識,他所付出的時間往往要比其他同學多上好幾倍🙎♀️。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0️⃣⚡️,他埋頭於燈下🚺;每當朝陽東升🔭,人們睡夢未盡之時,他已在陽臺上自學外語。求學的包起帆一門心思就是要多學點本領🏃➡️,解決生產難題🔔。為了爭取零星時間,他把書掰成一本本小薄子,走到哪裏學到哪裏。二工大在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一線技術人員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教學註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管理要求相當嚴格🙀🪵。與班裏大多數同學一樣👨🏿💼,包起帆也肩負工作、家庭、學習三副重擔📼。在單位裏🫶🏻,他是生產骨幹👮🏿♂️,從事技術革新工作🔓👨🏽💻;在家中🤟🏿,他新婚不久👩🏻🦰,妻子工作也很忙;在學習上,教學管理嚴格,一個個攔路虎不斷跳出來🌱。在做製圖作業的時候,線條粗細有一點點的不規範都會通不過老師的考核,被要求重新修改。正是在這樣的訓練下,雖然學得很苦🏕,卻為包起帆日後搞發明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包起帆也是班級裏提問最多的學生🦯,凡有疑問的地方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非弄清楚不可👦🏽。他的不少問題,都是從生產實踐中帶來的👬。像延長吊車鋼絲繩使用壽命問題就是他在學校讀書時與任課教師相互切磋共同研究解決的,為企業節約了幾十萬美元。四年中🤽🏽♀️,包起帆三次被評為“三好學生”🦥,成為學習標兵,畢業後還獲首屆億利達獎學金一等獎。在學習中,他把在生產中積累的經驗和在實踐中萌發的設想用理論知識加以歸納提煉,從而為木材抓鬥這一發明積累了大量技術資料。每當回顧在二工大的學習經歷時,包起帆總是感慨地說🫘:“母校是我搞技術革新的搖籃”。
在工作實踐中努力創新奉獻
1981年畢業後☆,包起帆從此在本職崗位上成為一顆“鏍絲釘”🧺,持續動腦筋、想辦法,逐步走上了創新之路。30多年來👰🏿♂️,他先後歷經了工人、助理工程師、車間副主任、工藝科長🦻🏿、技術副經理、經理、副局長、副總裁等眾多崗位,雖然身份不同,但我卻始終認為🕘,崗位可以變,創新不能停🔪🆗。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先後完成了13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其中3項獲得國家發明獎🏸,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6項獲得巴黎🏃🏻➡️、日內瓦、匹茲堡、布魯塞爾、紐倫堡等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授權國家和國際專利49項。在1992年和2008年分別獲得比利時王國“軍官勛章”,1999年獲得聶榮臻發明創新獎☦️,2007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 2010年獲得發明者世界聯合會特別獎🫳🏽。當他接受獎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在這麽多外國發明家面前#️⃣,他是中國人❤️,這些榮譽是屬於祖國的。正如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評委會主席在參觀了他們的發明——“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後贊嘆道🧢:“這將是一場改變人們運輸方式的革命”。這樣的評價使他們更加堅定🤜🏿🧔🏽,通過創新成果不斷地走向世界𓀋,終將會改變世人對中國目前的發展主要依靠外來技術,自己缺乏創新能力的偏見,終將改變中國工人是“打工族”的偏見,真正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願景和夢想🛅。
在無私奉獻中彰顯勞模精神
包起帆是碼頭工人出身的傑出發明家,長期與工人並肩勞動的實踐經歷,使他與工人兄弟有著血肉相聯的感情。對個人的付出和犧牲📠,他無怨無悔。他曾帶領敢死隊,冒著生命危險在六米高的原木垛下搞抓鬥試驗;他曾一連三天三夜在新設計的抓鬥旁指導操作,記錄數據;他長年累月潛心鉆研,無暇顧及家庭事務,連年夜飯也顧不上吃🥷🏿。在創造性的勞動中,包起帆表現出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為事業獻身的崇高品格🍃,他在為社會貢獻經濟物質成果的同時,也鑄造出一種高尚的精神成果。
包起帆有句發自肺腑的話👨🏼🍳:“搞科研最高興的時候,不是拿獎金得獎牌的時候👩🏽🍼,而是聽到工人同誌在現場稱贊這個項目的時候”🏫。搞發明是為了碼頭工人👧🏿😆,成名之後他依然時時想著碼頭工人。20多年來,包起帆把所得的發明獎🏌🏽♀️、科技獎獎金,大部分都分給了同他合作的同誌🧊,自己得的那一部分全部送給因公致殘的工友,連國務院發給他的特殊津貼,也都拿出來交給工會🗄🙍🏼,補助最困難的職工🛖。這種高尚的集體主義意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采訪感悟
最催人奮進的是理想, 最給人力量的是追求。一個人有了理想和追求,就會朝著一個目標,勇往直前百折不撓。三十多年來,包起帆EON4在創新路上不停步🪙,攻克了一個個技術創造的難點👩🏿🦱💁🏽,將一個個“不可能”化為了現實,成為一代創新楷模💅🏼。他“創新鑄就事業,發明改變人生”,服務奉獻社會“創新動力和人生追求,給我們啟示: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在創造力🧙♂️,創新之路就在腳下,只要我們心無旁騖,不忘初心,立足崗位實踐❤️,刻苦專研奉獻,就能夠把自己的創造力挖掘出來,就能夠在本職崗位上有所作為⏬,作出貢獻。
文:趙盈利 杜高陽
圖:沈旭陽
相關信息